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7月, 2011的文章

基本原則

最近因緣際會重讀了古文和憲法基本概念。 方孝孺的《指喻》,以細微的拇指小病痛其實是不治之症為例,引喻國家治理「天下之事,常發於至微,而終為大患;始以為不足治,而終至於不可為。當其易也,惜旦夕之力,忽之而不顧……」 李斯的《諫逐客書》以秦王擁有明月珠、太阿劍等寶物玩賞,鄭衛及趙國的美女侍奉後宮為例,勸戒秦王既然懂得用他國較好的色樂珠玉,為何不懂得用他國的人才?「夫物不產於秦,可寶者多;士不產於秦,而願忠者眾」。 《戰國策》其中一篇《馮諼客孟嘗君》描述孟嘗君的食客馮諼,替孟嘗君去他的賞地收租,但卻將債金賜給人民,而且燒掉了所有的債券「為君市義」,當孟嘗君被貶失勢,只能無奈回到賞地之日,賞地的居民扶老攜幼,在路上迎接他。 魏微《諫太宗十思疏》勸誡太宗「簡能而任之,擇善而從之」,則「智者盡其謀,勇者竭其力,仁者播其惠,信者效其忠」,那麼,這個國家文武百官爭相效命,君臣相安無事,做皇帝的就可以悠閒彈琴、捻花惹草,這麼簡單的事不做,皇帝卻要「勞神苦思、代下司職」,真想不通皇帝你為什麼要這麼傻呢? 呂不韋的《察今》用楚人要襲擊宋國為例,派人先在澭水測量做了記號,水上漲了,楚人不知,還是順著記號在晚上渡水,結果淹死了一千多人;又用有個人搭船時掉了劍,卻在船上做了記號,說是劍從這裏掉的,上岸後才從記號去下水撈劍,又怎麼撈得到呢?這幾個故事勸戒皇帝不應以舊法來治理國家,而應順應時勢,應變法令制度。思法前朝應是學習前朝順應時代改變法令制度的做法,而不是將前朝的整個法令制度拿來用。 其實,這些古文都寫的很有意思,也都很值得學習思考,可是,為什麼我們這些提倡法古、思古的政府官員、法官先進,卻都做出一些比古人還不如的事? 三歲女童是無行為能力者,怎麼可能「沒表達反抗」? 子路「聞過則喜」,大禹「聞過則拜」,某陳主委卻拉著縣長的手,勸她不要數落馬騜的過錯,依馬騜、陳主委所學之聖賢書造詣來看,他們應該都學到背上去了。 鼯院長每每聽到別人的指正與建議,都以強辯之法強度關山,甚至連白海豚都會轉彎,果然就像《指諭》所稱,小病小痛不處理,搞到馬騜「疲思慮,而僅克之」。 津總、馬騜選人、用人不僅同質性超高,還多用前朝遺緒,可能是因為他們不屑呂不韋與李斯這兩位「奸臣」吧。看來,子曰的「不以人廢言」這幾個字,應該要寫成座右銘貼在他們牆壁上。 為什麼,這些古冊古籍的智慧

認真工作錯了嗎?

二弟的公司那天發生一件說大不大,說小不小的職災事件。 二十四小時運作的機器,那天夜裏,突然停了,轟隆隆的聲音嘎然而止,偌大的工廠,四周頓時變得寂靜,只剩下兩名輪值夜班的年輕菜鳥工程師,面面相覷。 雖同值夜班,同為菜鳥,但兩個年輕人的個性卻天差地遠,一個懶懶散散,對機器停止運轉之事毫無反應,沒有一點想處理事情、解決問題的意願。另一個上進負責,積極想解決問題。 上進負責的那個,看同事無意解決問題,於是自己搬了梯子,爬上半層樓高的機器,試圖找出問題所在,讓機器恢復運行。 但他畢竟還只是菜鳥,又不是機器工程師,工作經驗不夠豐富、生活常識也不是很充足,唯一想到的解決方式就是伸手進機器裏「摸摸看」,實踐老師、老闆、老母、老爹的教誨:年輕人要腳踏實地,「親手」解決問題,才不會眼高手低,變成草莓族。 機器設計的很好,沒有什麼多餘的空間,年輕人要把手伸進去也不是件簡單的事……費了九牛二虎之力,年輕人終於把手給伸進機器裏了!!他動了動手,機器動了一下下,真是太好了!! 才怪!! 沒幾秒鐘,機器又停了,接著,一陣痛楚傳來,年輕人心知不妙,用盡吃奶的力氣,想將手從機器裏拔出來,發現怎麼用力也辦不到,跟機器僵持了一陣子,「我輸了」,熱情有為的年輕人總算認輸,向同事求救。年輕人這才發現他熱情有限,但能力不足,還是沒辦法解決問題。 同事覺得不太妙,趕緊撥119求教,消防救護隊員趕到現場,夜裏,消防車的警笛聲特別刺耳響亮,卻也同時帶來了一線希望。 觀察現場狀況與機器設備,很有經驗的消防隊判定他們無法處理這龐大的機器,但年輕人已經開始臉色發白,一直喊著手痛、手痛…… 於是,消防隊員請公司調機器工程師趕來工廠,半夜裏,機器工程師接到這可怕的電話,披星戴月的趕來,這段等待機器工程師來到的漫長時間,消防隊員替年輕人的手臂打了麻醉針,減輕他的痛楚。 機器工程師趕到現場,只看到年輕人站在梯子上,一隻手卡在機器裏,臉色蒼白,嘴唇發紫,冷汗直冒,但還是對趕來的同事擠出無奈的笑容,傳達「我還好」的訊息。 機器工程師趕緊關掉機器電源,用最快的速度拆掉卡住的機器部份,不意外,機器裏沾滿了鮮血,而年輕人的二根手指頭,斷在裏面……年輕人這才恍然大悟~~原來,是手指頭斷了,才這麼痛…… 消防隊員趕緊將年輕人和斷指一起送到醫院急救,幸好,手指頭接了回去,但接下來的復健,才是漫